English

贝塔斯曼让京城书业虚惊一场?

2000-02-0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王蕾 周英峰 我有话说

近期,上海贝塔斯曼文化实业有限公司与北京邮局牵手合作,由邮局为贝塔斯曼书友会北京会员送书上门。全球图书销售巨头的这一举措,以显著篇幅见诸北京各媒体,并冠以“贝塔斯曼来了”等大字标题。同时,此举也令京城同行们精神紧张,四处打探情况。而贝塔斯曼计划此次涉足成功之后将开办亚太区中文网上书店的传闻,更对生意正冷清的网上书店带来心理上的冲击。不过后来又有消息说,贝塔斯曼此次进京只是试探性的,内容也不过是为原有会员送书提供方便而已,而且会员如果订书,还需向上海拨打长途电话,很不方便。到记者发稿为止,送书新业务已在北京邮局开展近十天,其实际情况如何呢?是否对京城书业形成冲击?或者不过是虚惊一场?

据北京邮政局负责此项新业务的刘百顺先生介绍,自业务开展以来,平均日送货量在两百件以上,其销售较以往零售有所增长。送货人员以顾客要求为准,实行昼夜送书上门。当问及此业务与早已推出“送书上门”招牌的网上书店、读者俱乐部相比有何优势时,刘百顺认为,邮政局素来具有良好的信誉,此次派出的送货小组成员都是富有经验的邮递专门人员,他们将尽全力为会员服务到家。对承诺中的“先见书后付款,不满意可拒收”,记者得知,目前退货量占总送货量的10%,其中退货原因各异。从现有的业务来看,其销售额称不上丰厚,而且一次只为送几本书就得走街串巷,并存在着退货的不稳定因素,这种销售方式是否太劳神费力呢?刘百顺对此认为,读者类型的多样化正是为多种销售方式的并行存在提供了市场前提。由于工作或环境的限制,使有些读者少有时间去书店买书,“送书上门”正好应市场需要,适时而出。另据记者对贝氏书友会北京会员的采访,对此新服务方式基本持欢迎态度,尤其是那些工作忙碌、无暇上店购书的上班族。

此外,记者还电话采访了上海贝塔斯曼文化实业有限公司高级经营总监徐凯波先生。他认为,对京城各媒体及业界同行的强烈反应是在预料之中的,因为贝氏的一举一动似乎向来都受到相当关注。但徐先生说,此番涉足京城的初衷是为了向北京贝氏书友会会员提供更完善的服务,这一方法也曾在广州采用过,反应很不错。他反复强调,中国图书市场远没有达到饱和状态,希望这次牵手邮政的服务方式能对北京图书零售业的发展起到有益的推动作用。另据徐凯波透露,鉴于目前北京会员拨打上海长途电话的不便,公司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推出800免费订购或投诉热线,进一步完善此服务方式。此外,待时机成熟后,贝氏会在北京建立贝塔斯曼图书专卖店,以及方便北京邮局提供图书的图书集散中心。当问及建立亚太区网上书店一事时,徐先生没有作深一步的解释。

业界人士认为,“送书上门”并非贝氏的独创,只是其本身具有的品牌效应以及与邮政这一“老字号”相联手,使读者对其服务的完善程度格外看好。但读者分为不同的消费层次,有着不同的消费心理与习惯,所以对传统书店的经营、连锁书店的运作冲击不会很大。同时由于政策原因,其业务活动的开展还会受到某种局限,所以在服务范围、服务对象等方面并不具备太大优势,也许各媒体对贝氏的反应过于强烈了。

但一位资深业内人士认为,此次事件并不完全是“虚惊一场”。对贝塔斯曼的关注不应仅停留在分析其举措本身的优劣上,更应看到其所体现出的贝塔斯曼在服务、管理方面具有的优势和实力。随着中国的即将“入世”,图书零售市场的放开也许不久就会成为现实。与拥有雄厚基础的外国图书销售商相比,目前无论是传统书店,还是读者俱乐部、连锁店以及最近红红火火的网络书店,都尚不具备与之抗衡的实力。如何抢占和巩固市场,成为摆在中国图书零售商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